中食网 -> 保健食品 -> 正文
王填提议取消进口保健品CFDA“蓝帽子”审批壁垒
时间:2016-03-13 15:31:07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全球保健品市场增长强劲。  2014年全美保健食品市场规模为180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6.3%1,同期澳洲市场规模为9.4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9.9%。  从需求端来看,行业需求主要为国民收入所驱动,1980-2014年,美国膳食补充剂消费增速约为10%,收入弹性约为1.9。同时FDA审批政策变化对行业增速的影响亦非常显著。  1970年代FDA不再将维生素等保健品列为药品管理后,行业进入第一次成长高峰。而1994年美国FDA出台《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令》改保健品审批制为备案制又使得行业在新规生效后的5年中迎来年均23%的爆发式增长。  在行业结构上来看,保健品行业具备成分标准化、高用户忠诚度和高审批壁垒的特点。 海外保健品行业中主要销售的品类为维生素/组合维生素、鱼油和辅食,经过多年发展,行业以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2014年,美国最大的保健品供应商NBTY以32亿美元的销售额占据17.8%的份额,澳洲市场中Swisse以17.9%的市场份额占据首位,而全行业的CR5则高达62.6%。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保健品行业监测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下称“报告”)中显示:2014年,中国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同比增长12%。据统计,保健品行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15%,销售额从2600亿元扩张到4000亿元。  相较美国和澳洲,国内的保健品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2014年,国内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为902亿元。比较人均消费水平,美国和澳洲分别为56美元和41.6美元,而国内市场仅为11.4美元。根据Bain预测,行业规模有望在未来4年保持8%的年均增速,至2018年达到1263亿元的规模。  对比海外市场,国内保健品的审核和牌照壁垒更高。安利持有国内唯一的全国直销牌照,2013年国内销售额近 300亿元,占据绝对优势。  尽管中国保健品空间巨大且缺乏强力竞争者,线下渠道的审批壁垒导致国内市场的进入难度依然很高。根据专家调研,为获取CFDA“蓝帽子”,海外品牌平均需要为每个SKU支付50-100万的成本,且审批时长高达1-2年。因此目前包括GNC、NBTY在内的海外品牌在国内基本藉由食品类的灰色渠道进行销售,对药店等专业渠道的覆盖受限。  比较而言,跨境电商基于海外销售,作为个人自用物品邮寄的方式完成保健品进口,仅需符合原产国的药监标准,大幅降低了海外品牌的落地壁垒。以澳洲品牌Blackmore's为例,尽管公司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受益于2014年下半年国内进口跨境开放试点,公司2015财年销售较上年大幅增长36%至4.71亿澳元。  根据公司估算,跨境试点开放1年以来公司对中国的被动销售(体现为在澳洲本土零售商完成销售,然后邮寄至中国)金额已达到约6600万澳币,占总收入的14%。根据行业专家调研,2014年淘宝渠道保健品销售额约100亿元左右,其中跨境渠道销售占比已达到30%。  保健品电商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参照各品类电商渗透率以及专家访谈数据,“报告”估算至2018年全行业线上零售额将达到约316亿元,较当前市场体量扩张2-3倍,其中跨境渠道增速将显著高于线上渠道总体。“报告”预计行业龙头将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对应63.2亿元终端零售。  王填建议:  综上分析,我国的保健品市场潜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进口保健品有助于这一市场的需求和更好的发展。然而,由于CFDA“蓝帽子”的审批壁垒导致了很多优秀的国际保健品不能顺利正式进口国内市场,而采取了以跨境电商、国际邮递、海外代购甚至以“灰清”方式进入了国内市场,这无疑对我国的保健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产品的索源性、市场监管以及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都是有所欠缺的。  因此,建议取消进口保健品的CFDA“蓝帽子”的审批壁垒,改为参照进口食品的海关国检监管方式进行检验检测,以适应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

分享到:
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