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网 -> 肉类 -> 正文
业内呼吁:加强对原料肉和标签标注的监管
时间:2017-03-03 10:43:25 来源:中国食品报

  产品标准缺失,生产秩序混乱,牛排行业如何持续“牛”起来?

  2016年12月,一则“胶水牛排”的报道将牛排这一新兴产品送上了风口浪尖。在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行业人士召开了牛排质量标准探讨会,牛排行业如何健康发展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李俊/文

  现状 牛排标准缺失,企业生产混乱

  两大牛排种类“原切牛排”和“调理牛排”,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产品标准。浙江澳尚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同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产调理牛排的厂家间接参考的是农业部《NY/T 2073-2011调理肉制品加工技术规范》和商务部《SB/T10379-2012速冻调制食品》标准,生产原切牛排的厂家参考的是国家推荐标准《GB/T 17238-2008鲜、冻分割牛肉》,但上述产品标准对调理牛排、冷鲜牛排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在他看来,各个牛排生产厂家其实都是按照自己的企业标准来的,而这个标准的高低,标签标注的模糊或清晰,靠的都是自觉性。

  对于以上问题,河南新澳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新澳”)总经理郭继光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目前只生产原切牛排的新澳主攻中高端市场,关于缺失的牛排国家标准,郭继光希望能够尽早尽快出台,“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有严格的等级规格,日本牛排等级多达15级,澳大利亚也是将牛排按照两种不同分类方法分成两个系统来管理,按照雪花纹理、脂肪深度和肉色进行相应划分,消费者在消费时心里一清二楚,但国内的西冷、菲力等牛排则是由母牛、奶牛或后腿肉等代替”。

  河南联邦豫盛食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马文华认为,越规范化将会越有助于行业发展。“其实正规厂家生产流程和工艺都没有问题。打个比方,以前我们管七座的车叫面包车,后来出来了奔驰的七座SUV,他们并不被称为面包车,但这时候面包车也不能说自己就是SUV。我们制定出牛排规则,就是为了让行业内有合理的划分。”

  呼吁 加强对原料肉和标签标注的监管

  在争议的重灾区调理牛排上,因为相应产品标准的缺失,造成了一些不正规厂家用本不应该是牛排原料肉的部位肉,加工调理成牛排出售,并在外包装上标称“菲力牛排”“西冷牛排”等,这无疑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严格意义上来说,牛排只能来自牛身上的四个部位:里脊、外脊、眼肉和眼肉心,其他包括后腿在内的部位肉在国外统统不能做成牛排。”刘同照介绍,“但在国内一些二三流小厂中,别说后腿肉了,就连低端母牛、奶牛都能加工成牛排,并且冠以西冷、菲力等产品名。”

  在刘同照看来,面对这些小厂家的冲击,越是坚守底线的正规企业越是身心疲惫。

  据了解,一头牛能做成牛排的最好部位肉也就40斤左右,目前牛肉终端市场零售价在30元/斤以上,但一块挂在某电商网站销售的150克调理牛排只需要10多元,“衣服比布料还要便宜,背后值得深思”。刘同照评价说,更多时候,反而是那些能找到更多便宜肉源的不正规厂家更能赚到丰厚的利润。

  对此,郭继光也表达出了对国内调理牛排在原料肉方面的担忧。“生产工艺上,绝大多数厂家都是没有问题的,即使存在卡拉胶、TG酶等添加剂,也都在国家允许范围内,食用没有任何问题。我认为调理牛排最大的问题是在原料肉的标注上,为了利润,一些小厂家不惜采用7~8年的老母牛、奶牛肉充当牛排肉源,复合牛排市场还是相当不规范的,所以新澳只做高端原切牛排。”

  对此,关于牛排质量标准的制定,郭继光建议,在牛排外包装标注上不能只写“牛肉”二字,还应该把来自具体哪块部位肉都标注清楚,“在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之外,这样的区分有助于牛排等级的建立,我认为有利于全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方向 原切牛排跨越发展,在商超成主推

  在“牛排事件”后,刘同照捕捉到一个与之前稍有不同的现象开始在牛排行业蔓延,那就是高端原切牛排在商超的身影越来越多,并开始成为厂家和经销商的主推产品。

  对于这个现象,用刘同照的原话讲,“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为什么可怕?在他看来,牛排这个从2007年开始起步的行业,目前还处于一个初期增长阶段,远未到爆发期。

  “打个比方,我们手机以前用的都是2G信号,之后陆续出现了3G和4G,每一次革新就意味着过去的死亡。目前,以低端调理牛排为主的行业还处于2G时代,但以原切牛排为主的牛排行业则是4G时代,如果因为此次‘牛排事件’,行业直接跨越到4G时代,死掉的只会是我们这些以加工为生的肉制品生产厂家。”刘同照解释道。

  诚然,原切牛排是几乎不需要加工的,一旦调理牛排被中低端消费者所抛弃,高端牛排消费市场会只存在原切牛排,那时,中国绝大多数牛排生产加工厂家的结局势必是悲惨的,毕竟,他们是以加工为生的。

  “2007年起步,2012~2014年开始火热的中国牛排本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相较于国外月均消费1~2公斤还有很大潜力,不能因为重重乱象就限制整个调理牛排行业。”刘同照表示,监管者、生产者以及经销者都要“自救”,共同为了规范化的牛排市场而努力,这其中对原料肉的清楚标识、重组和原切的截然区分就是首当其冲要做的。

  但当终端消费者真正了解到牛排的分类,对曾经不成熟的消费观念产生疑惑时,会不会对调理牛排市场又是一个大的冲击?

  对此,刘同照表示,即使受到影响,还是要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就像一部车可以从几万到上千万,我们也应该让消费者清楚知道,他购买的牛排到底来自哪块肉。如果继续混淆视听下去,当行业内的领头羊都不愿痛苦坚持,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市场。

  而关于这个问题,马文华则相对乐观,他认为调理牛排市场会继续向好方向发展,不太会受原切牛排的影响,随着牛排消费理念进一步深入大众,以专业客户为主导的联邦豫盛也会陆续开拓非专业客户,切入那个市场时,牛排行业会有一个大爆发。

分享到:
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