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网 > 生鲜 > 正文
生鲜电商:谁赢了物流便赢了江湖
时间:2016-02-19 09:01:20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也波及到了生鲜领域。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全社会生鲜产品零售总额约为2.5万亿元,虽然目前线上的交易额仅占其中1%,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专家分析,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生鲜电商的活跃,这个比例可能将达到10%,市场蛋糕非常巨大,生鲜产品成为电商和农产品企业巨头逐利的下一站。

  生鲜电商

  农产品电商皇冠上的皇冠

  生鲜电商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产业,俗话说还是一片蓝海,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尚未进入到大规模产业化普及阶段。统计表明:在网上购买过生鲜的用户仅占24.5%。有将近半数的用户表示未来有兴趣尝试,而这部分用户则是生鲜电商的潜在用户。可以说,生鲜电商在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上还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你不仅要建冷库,同时还必须要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以及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否则再好的商品,送到客户那里都会成问题商品。即使你有钱,投入了资产,但订单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会让你的运营成本大大的浪费。何况玩电商的有几个懂冷链物流、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冷链物流队伍。因此,社会化的冷链物流队伍,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成为了整个农产品电商急缺的资源。因此,如今业内有一种说法:“如果说农产品电商是电子商务的皇冠,那么,生鲜电商就是农产品电商皇冠上的皇冠。”生鲜电商看起来很热,跳进来发现不是那样。因为培育市场的周期比较长,烧钱。因此,更有人说,即使站在农产品电商大热的风口上,“猪”也不一定飞起来。

  冷链

  仍是生鲜电商面临的瓶颈

  生鲜电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冷链问题,物流、配送、快递、宅配等成本较高,一般在30%—40%,一般果蔬类生鲜物配成本甚至超过50%,甚至100%,如果冷链质量不高,可能会前功尽弃。在生鲜领域,有道坎儿,无论公司大小,都绕不过去,那就是冷链物流,它被国际物流行业称为该领域的“珠峰”。有舆论曾断言“在生鲜电商厮杀中,谁赢了物流,便赢了江湖”。

  冷链的投入不是一般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能够投得起的,连续的资产投入,加之投资回报周期长,这都是一般的生鲜电商所玩不起的。正由于此,目前,我国大部分生鲜物流呈现碎片化模式,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非冷藏状态下的散装鲜活产品物流,在运输、分销和零售的多次装卸搬运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往往降低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质量。

  二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化运作。我国连锁企业生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三是生鲜食品物流设施落后,配送成本过高。我国冷链物流的现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造成大量损耗,物流费用高,易出现安全隐患。用户较少的地方设施不足,无法保证冷链物流的全程温度控制,质量和安全难以保障。如在夏季高温下,标有“冷藏”的蔬菜和海鲜等生鲜包裹,只用普通白色泡沫箱包装,并未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或只是在箱子里加点儿干冰而已,因此被业内戏称为“伪冷链”!

  生鲜电商很好玩

  关键是如何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章剑林曾经这样形容当下的生鲜农产品电商环境。他认为农产品电商是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块沃土。总体上看,目前生鲜农产品类电子商务的渗透率还不到1%,大大滞后于服装、电子类产品,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多数农企和商家一头跳进去才发现,“蓝海”很诱人,现实却很骨感。生鲜产品做电商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好玩,几番博弈、几番折腾下来,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电商”变成了“电伤”!譬如有“铺店大王”之称的永辉超市,推出生鲜电商平台仅月余便悄然下线,其原因就是冷链配送跟不上;还有济南买菜网,作为最早的区域性生鲜农产品电商之一,惨淡经营3年后,终因资金和客源问题而倒闭。

  其实不管个体农户也好,企业商家也罢,要想做好生鲜农产品电商而不被“电伤”,关键还在于玩法。那么,面对一个如此充满诱惑的市场,生鲜农产品进军电商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避免被“电伤”呢?笔者认为当前主要需要从一硬一软两个方面入手。

  先说硬的一手:

  目前各大生鲜电商平台大多采用的还是“二段式”半程冷链,即依托城市间干线冷链运输,以城市冷库做节点,配合冷藏车等保温设施完成配送上门。但采用专业冷藏物流车配送入户,成本太高昂,平均价格约在300元/单左右,显然不现实。目前快递公司针对生鲜配送的冰袋,只能将货物保存在低温状态,途中温度变化较大,很难跟专业冷藏车一样,将货物温度全程保持在同一区间。生鲜全程冷链是指在货物从仓库——配送——消费者等各个环节中,始终要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简易的冰块配送,很难将温度维持在稳定状态下,波动段较大,尤其是在高温中,冰块很容易升温融化,导致产品不新鲜甚至腐败。

  在这方面,行业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开发研究。

  仓储设施方面,如在去年5月6日举办的亚洲食品展与亚洲生鲜配送展上,我们就看到了一种农产品冰温气调贮藏保鲜装置的技术模型,即在库体内的各个部位设置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并将其连接到温度巡检显示控制器,温度巡检显示控制器连接到执行装置,执行装置再连接到库体内各个部位设置的循环风;在库体内设有两个制冷缓冲罐,每个制冷缓冲罐由管道和阀门连接库外空气和库内环境,其功效相当于过去的冰块。这种冰温加气调贮藏保鲜技术,就是将制冷蓄冷技术与气调保鲜技术相结合,通过对贮藏环境中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乙烯浓度等条件的控制,实现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减缓新陈代谢,减少腐烂及病虫害:同时,由于减少了水分丧失,亦可避免因温度过低、农产品“窒息”而造成农产品冷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果蔬产品的新鲜度和商品性,延长其贮藏期和货架期。

  在运输设施方面,如中铁快运公司设计的一种蓄冷式保温运输专用箱,不但可以重复循环使用,减少了一次性苯板箱的白色污染;更为重要的是,其制造成本很低,不需要自身制冷,只是利用先进的蓄冷板技术吸收冷量,然后将冷量蓄存起来备用。就此,我们可以设想:能否利用这一技术,在现有快递电动车基础上,设计和生产一种蓄冷式保温运输专用车,来一个鸟枪换炮,把冷链“保温箱”升级为“保温车”呢?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全程就不会断链了。我们常能看到:在一些配送站点,快递员将消费者未能签收和退换货的包裹统一放入大型冰柜中。这些标明“冷藏”的包裹与普通包裹混在一起,由快递员用电瓶车配送,并没有任何其他冷藏设备。由于货物较多,部分冷藏包裹用绳索捆绑在电瓶车侧面。显然,生鲜冷链宅配断链问题光靠设备的“鸟枪换炮”还是不够的,因此还必须有软的一手,即经营模式上的创新,而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两大问题: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

  再说软的一手:

  生鲜物流电子商务为什么很难做,主要是一家一户通过冷链物流来做成本太高。居民社区建立自提箱成本太高,再一个就是质量很难保证,因此可能还是便利店比较合适,终端的配送和便利店结合起来,利益共同分配,安全问题能够保证,保鲜问题能够保证,诚信问题可以保证,可以现场付钱,刷卡也可以,信誉体系可以建立。我国台湾这种类型的便利店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已占到生鲜类产品销售比重的35%到40%。用他们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你家的冰箱就在我们的便利店里”。

  目前,内地业界也已开始尝试这类宅配模式,在武汉,有生鲜电商通过在社区免费安装“智能生鲜便民柜”的方式实现“菜等人”,消费者可通过刷用户卡、输入密码、远程开箱等方式在便民柜取货。但我们认为,更根本和靠谱的方式,恐怕还是应该使生鲜食品的宅配与超市或便利店形成合作机制,即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由超市配送或便利店以消费者自提形式实现。

  创新的生鲜物流经营模式必须是生鲜供应链的全程可追溯。农产品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物品编码及商品条码等等,从原料到成品、到上市,最终到消费者的供应链链条所记载的信息,快速缩小问题农产品范围,准确查出问题环节,直至追溯到生产源头,形成一个开放的可追溯体系,真正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