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网 -> 新闻 -> 正文
梳理2015年全国两会议案提案 回放代表委员食业话题热点
时间:2016-03-02 10:28:54 来源:中国食品报

  2016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社会各界都在高度关注着。随着业内外对今年全国两会看点预期的不断升温,本报今天1—3版对2015年全国两会的热点、亮点话题进行回顾梳理。

  2015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议案提案中,对农业、肉类、乳业、食糖、食盐、罐头等食品行业的方方面面积极建言献策。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餐饮业、学生营养是去年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农业现代化、财政直补扶持政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源头污染、“营改增”、中餐“出海”等关键词形成亮点。

  建立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制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绿色持续

  要保持农业发展良好的态势,就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地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要把它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上,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这是加强农业生态治理、确保粮食安全的努力方向。因此,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搞循环性的生态农业,建立完整的农业循环生物链。

  使用农药要立法。建议国家出台一部关于农业种植使用农药的法规,对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农药的成分指标、销售的渠道方式、使用的时间范围要全程监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粮油质检队伍。加大同食药监、工商、卫生、质检联合执法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粮食生产、销售、加工、仓储等全过程的监管监控法规。

  工业选址要科学环保。伴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工业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工业选址上要科学论证,对于环评不合格的工业项目,不管带给地方多大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开“绿灯”。城镇化进程一定要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为中国农业腾飞提供更绿色持续的动力。

  建立“从田间到舌尖”农产品直供体系

  关键词: 新型农业 大数据农业

  加快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切实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使其有技术、懂经营,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土地使用、规划等方面向新型农业项目倾斜,在政策上予以适当扶持,尽快研究配套政策,探索出一条新路,保证农民获得土地资本收益。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产品直供体系,推动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出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扶持政策

  关键词: 适度规模 就地加工转化

  当前,“三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天花板(农产品价格)”降低和“地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解决这个问题,根本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关键是要争取尽快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一要出台鼓励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力度,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基础设施、规模种植、农业投资、农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要加大安全饮用水等投入力度,解决农村水、电、路最后一公里问题。

  逐步形成种植 加工流通 销售专业化

  关键词: 集约化经营 土地流转

  要加快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步伐。一要尽快出台集约化经营扶持政策和实施措施,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加强指导和管理,推动集约化经营顺利实施、取得效果。二要加强农业用地的立法执法工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防止以种植之名行圈地之实,杜绝流转的土地丢荒或挪作他用。三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规范扶持资金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效益。四要支持和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销售、流通运转以及科技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逐步形成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把国家产业化项目投入向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专业户重点倾斜,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等资源优势。

  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设

  关键词: 特色高效农产品 专项资金入股

  出台专项行动计划。建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在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时,将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设作为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选择规模化特色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制定专项标准规范。建议国家标准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调研湖南省高山延季蔬菜等片区特色高效农产品,制定出台特色高效农产品预冷、包装、分拣分级等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

  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参照国外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专业公司管理的成功经验,建议由财政投资或专项资金入股(PPP模式)建设基地冷库、仓储及分级分拣设施,并给予特色产品包装成本50%以上的补贴和参展等特色品牌推广费用100%补贴。

  加快粮食立法步伐

  关键词: 强农惠农 加快立法

  通过出台稳定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发展农业,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在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建设上下狠工夫,这是“三农”工作的根本,是确保粮食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并能努力做到逐年稳步增长最为基础和最为牢固可靠的条件,必须下决心、坚持不懈地来抓。需要加快粮食的立法步伐,需要抓紧推进农村金融法的起草,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三农”工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确保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科学正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立法

  关键词: 农批市场立法 惠民保稳

  发展,事关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大局。近年来,尽快出台农产品批发市场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对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立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制定出台《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早在2011年,全国人大就已将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法》纳入立法计划,根据当前我国市场发展实际,市场立法需加快推进。

  防范国际大宗农产品冲击

  保证我国农产品市场安全

  关键词: 限制进口 打击走私

  目前,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大宗农产品大量对我国出口,许多农产品的到岸价比国内农民卖价还要低,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影响我国相关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我国第一产业受制于人。建议有关农业主管部门科学精确分析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对国计民生有战略意义的大宗农产品产量及国内供需情况,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原则,对于我国能保障生产而且从国家安全考虑必须依靠自己供应的大宗农产品,应当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限制进口,并大力打击走私行为。同时要把国内农产品的需求量与种植量匹配起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质量,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真正通过农业生产增收致富,愿意继续从事农业工作,从而保障我国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提高肉类行业治理能力

  关键词: 产业技术联盟 信用管理体系

  进一步深化肉类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业治理能力。

  肉类行业管理职能应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集中,实施一体化管理,增强行业治理能力,提高现代化水平。

  明确由农业部、工信部联合组织制定《肉类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由农业部畜牧业司、兽医局、农产品加工局、市场与信息司等相关司局参与,联合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共同组织制定,涵盖从畜禽养殖、屠宰分割、肉类加工到冷链流通、市场销售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用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按照统一、科学、有效的要求,由国标委、农业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清理、修定现行标准;组织并指导肉类行业协会、肉类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并宣贯落实,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完善标准管理。

  建议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领导下,深化体制改革,政府依法监管,协会严格自律,改变长期以来肉类行业信用建设政出多门、政令多变、法制薄弱的弊端,从畜禽养殖环节开始至销售终端,建立统一的、覆盖全产业链的信用管理(风险控制)体系。

  生猪产业发展亟须政策扶持

  关键词: 政策性保险支持 破解融资瓶颈

  建议国家稳定和完善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继续加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设投入力度。支持生猪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养殖创建工程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强化现代生猪养殖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猪供应能力、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

  继续加大生猪良种补贴和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投入力度。稳定提升生猪生产能力,加快推动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育肥生猪、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支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设立专项资金,在生猪生产大省开展生猪市场价格目标保险试点,增强生猪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破解生猪生产发展融资瓶颈制约。采取政府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经营方式,将生猪保单、种猪场、土地流转10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纳入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担保范围。

  给予乳业和养牛户政策支持

  关键词: 第三方定价 前店后厂

  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户是一对命运共同体,应该建立牢不可破的互惠关系共同发展,提高与外国奶企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应规定,乳企每日鲜奶加工量占总量50%以上的,鲜牛奶必须有相应奶牛做保障,并与养殖户签订长期合作关系,双方都不能盲目扩大或缩小养殖规模,以保证供求关系的稳定性。

  原奶销售价格,应该由第三方定价,每公斤牛奶的实际成本,再加一定比例的合理利润,以保证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不要只靠乳品加工企业自己定价,提高养殖户话语权。

  “巴氏杀菌”鲜牛奶与奶粉还原奶,要有明显的标识,给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奶源过剩时要给乳品企业一定补贴,提高其将过剩牛奶喷粉的积极性,避免拒收、限收造成杀牛、倒奶。

  对规模养殖场加大科技、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其设施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程度,全面提高牛奶质量,以提高消费者信心,扩大销售量。

  加大“巴氏奶”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认识到,“巴氏奶”的新鲜和营养全面,澄清消费者一些模糊的认识。

  应允许规模化养殖场在本区域内建立小规模“巴氏杀菌”鲜牛奶加工场和开设鲜奶吧,以弥补大型乳品企业不足,使本区域能够喝上当日产鲜牛奶,前店后厂,服务更周到,更人性化。

  防治土壤污染 守护“舌尖安全”

  关键词:土壤修复 耕地保护

  我国耕地污染严重,对于逾1亿亩的污染土壤如何治理,对于污染土壤出产和正在生产中的农产品如何处理的问题应引起重视,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政府应出台土地修复补偿政策。在小农生产方式下,很难有条件进行土地修复休养。要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运用市场办法解决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出台土地修复补偿政策,抓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机遇,有计划地开展土壤修复。

  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标准化生产补贴机制和验收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系统有效、定位准确、管理严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努力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覆盖率;严格控制肥料、农药、添加剂使用,培育区域性农产品品牌。

  应将抗生素纳入环境监测目标

  关键词:盲目用药 长效机制

  抗生素在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中的盲目用药和交叉用药以及长期过量使用和违法使用未经批准的抗生素等现象,造成了环境中抗生素污染日益增多。

  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的消除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种类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含有抗生素的污水,无论是否经过处理,只要实施排放,均可以导致对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农田土壤环境的污染。人们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除了会导致荨麻疹或造成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外,还会导致耐药性增强,一旦患病时再使用这些抗生素,效果会大减。

  应将抗生素纳入环境监测目标。选择污水处理厂及自来水厂进行深度处理技术工艺改造,研究有效去除多种抗生素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监测手段。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测力度。要从根源上控制,尽快建立控制滥用抗生素的长效机制,对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处方用药,特别是加大管理力度,从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使农业、饲料、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把关生产源头管理 确保农产品安全

  关键词:四道防线 专项法规

  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不严会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加强生产源头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一是建立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体制。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进入市场,要建立标准化生产、田头监测、批发市场监测和农贸市场(超市)监督抽查四道安全防线。

  二是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源头可追溯制度。要通过追溯管理,对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实行质量追究,从而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三是制定专项法规为源头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的需要,在有序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养殖环境安全普查工作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综合性法规相配套的专项法规,包括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肉类产品管理、禽类产品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防控等方面的法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四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经营者自律机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凡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无论单位或个人都必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承担责任;凡发生农产品安全事故的,或经有关机构检测达不到质量标准的,都要承担相应责任。总之,要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行为,建立生产、流通企业农产品质量控制制度。

  五是建立信息定期公布制度和发布平台。要健全完善以农产品药物残留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有关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检测信息,维护消费者权益,扩大消费者知情权。通过畅通农产品质量安会信息披露渠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

  六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体系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基层监督检测机构、执法机构的把关能力,保障基础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实行源头监管的责任落实制度。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划片到人,确定具体的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避免基层分局对个人考核流于形式,提高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监管体系

  关键词:力量下沉 保障下倾

  农村及城乡结合部是食用农产品的生产源头,也是众多小作坊、黑窝点等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的源头,同时还是诸多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的主要倾销地。

  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强,既是过量使用、不当使用农药、化肥、兽药从而导致种植养殖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等不安全食品的生产者,又是假冒伪劣等不安全食品的受害者。食品安全的重要源头在农村,难点、薄弱环节也在农村。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统筹农村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将监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整合、充实、强化监管力量,加强人员编制、设施设备、资金经费等基础条件的支持和保障,实施网格化监管、协同化监管,实现种植养殖土壤环境受控、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农药化肥兽药使用受控、上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受控、小微食品生产加工户资格准入受控、市场流通食品质量安全受控、餐饮消费尤其是农村聚餐安全受控、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质量安全受控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监管体系。

  加强网购监管 深化互联网食品安全

  关键词:入市门槛 全链条

  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网购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已经远远超过传统销售渠道,而且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食品“三无”现象屡见不鲜、部分食品网页虚假宣传。目前,从监管层面看,网购食品尚属真空地带,急需加强监管,打造互联网食品安全体系。

  一是出台全国性监管法规,让监管有法可依。在食品安全法基础上,应加快对网购食品监管的立法进程,出台网络销售食品管理办法,提高网络食品经营主体入市门槛,加大食品安全不同方面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食品监管。二是对网购食品的全链条进行监管。对网购食品进行严格监管,并非是仅仅针对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监管,而是对运营平台、销售体系和物流体系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从事网络食品交易、销售甚至宣传的各个环节的从业者,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平台和监管队伍。北京、河南等地相继出台了网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但由于网购食品全国性的特点,仅仅靠一两个省份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网购食品安全体系的打造是全国性的,应建立全国性信息平台以及一支专业的互联网食品监管队伍。

  补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短板

  关键词:弱化抽检 社会共治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风险交流,应强化风险交流,逐渐弱化抽检。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普查式抽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抽检应该作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而不应该作为一种普查方式。应通过风险监测发现问题,对其中具有高风险的问题进行评估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检,以改变目前有没有问题都要抽检的状态。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抽检应逐渐弱化、平衡,并为风险交流提供技术支持。

  只有社会共治才能真正做好食品安全,但是社会共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意味着大家是平等、互动的,要有比较透彻的信息交融与互换。政府、企业家、科学家、公众及媒体共同讨论,寻求解决办法。目前,我国多为政府单向发布信息,没有真正与公众产生互动。风险交流的范围应涵盖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科学家、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媒体、政府与公众等,这样才是透彻的风险交流。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执法须转思路

  关键词:监管能力 有机分工

  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理念有待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执法亟须转变思路。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待提升。要重新认识食品安全管理,构建新的角色定位和合理的职能设置,包括准确定位政府监管角色,树立新的监管文化,追求科学监管,减少监管成本;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有机分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消费者的关系,通过引导消费者权利主张和完善舆论监督环境,监督食品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承担各自责任;从科学性、有效性、全产业链角度聚焦食品安全核心问题,从上游或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待完善。要基于“从田头到餐桌”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管理理念,加快健全横向基础标准,尽快建成以基础标准为核心、基础标准与配套标准合理衔接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实现食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可监管

  关键词:统一细则 关联链接

  我国在食品溯源方面起步较早,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和实施细则,对食品的全程可跟踪链条尚未形成,食品追溯体系推进迟缓。

  建议研究制定统一兼容的物品编码标识技术方案,解决追溯信息内容不规范、编码标识不统一、系统软件不兼容、追溯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等“信息孤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记录体系,实现多个部委级监管体系和跨地域、跨行业追溯系统之间的关联链接,从而实现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全程可追溯、全程可监管。

  设立“食药监管警察”机构

  关键词:司法层级 惩罚严打

  建议仿照森林警察模式,在国家层面,专门、专业处理食药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设立“食药监管警察”的必要性体现在4个方面:

  把食药安全从监管层级上升到司法层级。当前对于食品药品违法的处罚太轻,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建议重典治乱。

  提升查处食药案件的专业、专职性。食药案件查处有两点非常关键,即专业、专职。如果在国家层面设立“食药监管警察”,很多案件可以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对案件查处和取证非常有利。

  有助于解决食药监管“以罚代刑”的局面。单靠食品药品监督一个部门,很难建立起对食药安全的严查体系。公安部门也应该配合食药监督积极作为,将行政与刑事执法结合在一起。

  有助于完善食药监管体系。据了解,全国80%以上的地区面临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对食药安全设立对口的“食药监管警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关注食品安全科普教育重点领域

  关键词:科普教育 引导公众

  建议大力推进我国全民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

  第一,关注农业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科普宣传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慎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以及各种化学添加剂等方面,特别要关注使用的种类、剂量和残留等。

  第二,重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普宣传工作。从业人员应具备区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能力,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第三,在食品流通环节,科普工作的重点应着眼于食品流通中相关仓储、运输和保鲜环节的控制措施,针对食品原料、食品半成品、成品在流通过程中食品安全控制环节和方法来开展科普。

  第四,在食品消费环节,通过科普宣传使广大消费者具备辨别假冒伪劣产品、过期食品的基本能力;引导公众形成保证食物多样性,多吃水果、蔬菜,控制脂肪、盐等的摄入,均衡膳食,饮食与运动平衡等基本的健康饮食观念。

  食品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

  关键词:基础教育 全民教育

  建议全国中小学校开展食品安全选修课。食品安全教育应该作为基础教育、全民教育,尽快进入中小学课堂,让食品安全教育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

  第一,组织编写中小学食品安全教材和读本。由教育部门或委托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牵头,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及相关教育师资力量组成教材编辑组,编撰统一的食品安全教材和读本。

  第二,开辟食品安全选修课程。中小学教育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应配合教育改革,根据“走班制”“素质教育”等要求,让健康教育尽早走入校园,走进课堂,将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与基本常识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列入常识课教案。

  第三,组织各种“食品安全进校园”展览展示和宣传活动,多层面多渠道教育学生合理选购食品、进行合理合法的投诉维权等,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第四,将食品安全知识渗透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定时或不定时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校园实践活动,如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学校周边小卖铺及小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活动等,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课外活动进行学习和探讨,如食品营养学等。

  食品安全是最特殊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企业战略 供应链

  食品企业身处特殊行业,其产品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除了履行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如组织治理、员工责任、环境责任、公平运行责任、消费者责任和社区参与和发展责任外,更应注重履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即保障食品安全。这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中最特殊、最重要的内容。

  一是全行业应该充分认识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与其他行业不同,食品行业的问题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严重关注之下负面影响容易被不断放大。某一家食品企业出现问题,受关注的不仅是该企业,负面影响会迅速波及其他食品企业,这一特性无疑会损害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生产商的利益。所以,行业内的大企业应该站出来,带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二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在企业战略中要强调对食品安全负责的内容,将企业社会责任植入企业战略与文化中;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建设,在企业使命中加入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

  三是履行供应链整体社会责任。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责任,也是对下游企业的责任。食品企业应该把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履行供应链整体社会责任。

  多举措助糖业走出困境

  关键词:财政直补 模式转型

  建议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行业发展信心,为我国糖业渡过困境、转型升级提供时间和空间。

  加强食糖进口管理。建议有关部委尽快启动对食糖贸易救济的立案调查,尽早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尽快改革和完善现有配额管理办法,严格、规范配额发放,有效实施自动进口许可制度;尽快修改完善《原糖》国家标准,加强食糖进口检疫和管理,有效减少进口食糖冲击。

  加快实施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建议国家尽快将食糖列入目标价格管理试点范围,以糖料种植成本为基础,设定食糖调控目标价格,建立糖价的动态监控机制,从根本上保护蔗农和糖企的利益。

  加大金融专项支持力度。建议央行设立大宗农产品专项贷款资金,尽快研究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糖产业支持力度的实施意见和细则,支持制糖企业走出糖价低谷期的寒冬。

  尽快对蔗农进行财政直补。建议财政部、农业部尽快在2014/2015榨季启动对蔗农直接补贴,从食糖关税收入中专项拨款,以糖厂入榨甘蔗量为标准对蔗农进行补贴,确保蔗农收益稳定,提高种植积极性,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确保产业安全。

  推进糖业产业整合和模式转型。建议政府加快培育糖业龙头企业,鼓励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提升我国糖业集约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尽快研究出台鼓励和支持我国制糖行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对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等的扶持力度,并纳入《制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配套行动计划,为国内糖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实行油菜籽目标价格政策

  油脂企业经营可随行就市

  关键词:政策转变 随行就市

  国家在湖北省开展目标价格试点,尽快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变。由国家统一确定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按两者的价差核定补贴额,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农民;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补贴低收入群体,油脂企业可随行就市开展经营。

  目标价格不同于最低收购价、临储等对市场进行直接价格干预的政府定价形式。目标价格通过直接补贴给农民,间接作用于市场,在粮价波动合理区间内,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国家包揽收购的做法。

  实行乳品消费补贴政策

  促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补贴基金 刺激消费

  乳品消费量连年下降,内需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已成为我国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促进乳品消费,除加大乳品营养公益性宣传力度、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外,还应实行乳品消费补贴,尽快刺激乳品消费,促进我国奶业走向生产—加工—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由中央和各级政府筹集建立乳品消费补贴基金,补贴范围为学龄前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补贴办法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通过补贴刺激乳品消费,扩大内在需求,促进产业发展。

  设立罐头创新发展专项基金

  破解行业长期投入不足难题

  关键词:创新发展 杠杆作用

  建议设立“罐头创新发展专项基金”,参照现有农业补助政策,对柑橘、桃、菠萝和食用菌、番茄、芦笋等6个类别的果蔬罐头品种,按照当年原料收购价格的10%,由财政给予补贴。

  我国罐头企业坚持做可控、可追溯的安全食品。近年,国产罐头食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吃罐头的人越来越多。以财政补助资金设立“罐头创新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品种改良、农机装备、生态环保、工厂重大技术改造、食品安全保障和品牌推广等项目,重点向示范项目倾斜,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财政、农业、工业等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完善方案和统筹实施,在“罐头创新发展专项基金”的牵引下,进一步增强行业的活力、企业的能力和发展的动力,使中国罐头产业利国利民,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制定餐饮业“营改增”税收政策

  关键词:企业减负 配套细则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改善营商环境。建议对关系民生的餐饮业小规模纳税餐饮企业,执行简易增值税3%的征收率;其他餐饮企业执行一般增值税6%的征收率,让企业减负,让消费者受惠。

  建议出台“营改增”后调整适应的配套细则。鉴于餐饮业增值税产业链不同领域不同税率抵扣、大部分的食材进项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以及中央厨房为企业门店跨区域配送重复征税等现实问题,建议配套出台系列专项细则。

  建议增加餐饮业增值税可抵扣项目。根据餐饮企业现有的成本结构,在增值税抵扣中,增加如装修、房租、水电、菜品研发创新、企业人才培养(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等项目的抵扣。

  降低餐饮业银行卡刷卡手续费

  关键词:提供便利 国际接轨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餐饮消费银行卡刷卡比重越来越高。全国大中城市餐饮消费银行卡刷卡比重约为25%。这种情况下,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餐饮企业不小的负担。建议:

  全国餐饮市场85%为大众化餐饮,希望将餐饮业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由现行的1.25%进一步降至民生类的0.38%。

  在当前餐饮企业经营困难的现实背景下,建议因安装、更换、推广新系统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由相关政府部门或银行予以承担,避免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以便进一步促进银行卡刷卡结算方式,切实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探讨与国际常用做法接轨的可能性,研究实施借记卡、贷记卡刷卡手续费双制度的可行性。加快实现刷卡费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中餐走出去

  关键词:抱团联合 海外发展

  设立专项基金,推动中餐推广工作开展。参照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设立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模式,设立由商务部支持的“中餐海外发展推广扶植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中餐海外推广的资金支持,如拍摄中餐推广宣传片、举办国际美食节、组建烹饪国家队参加国际烹饪比赛等。也可以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由政府向社会团体等专业机构购买服务并开展相关推广工作。

  加强政策引导,为中餐向海外走出去提供便利。商务部争取优惠政策,指导中餐企业由以前的劳务输出向劳务合作方式转变,鼓励、支持外向型品牌餐饮企业采取抱团联合海外发展、成立海外开发项目公司、并购等资本方式进入海外餐饮市场。同时,及时总结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求真务实,实现中国美食国际化发展。

  继续加强与专业社团组织的合作,推动中餐走出去。应继续组织协会与餐饮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如中国美食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走进全球孔子学院、全球中国文化中心等。

  学生营养方案需因地制宜

  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保障营养 建立机制

  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保证学生基本营养的食物结构和物价因素,适当提高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争取每2—3年适当调整一次。这一点在2014年9月已经落实,由人均3元的标准提高到人均4元。随着物价的上涨,3—4元补助金很难达到提升学生营养的目的。综合考虑保证学生基本营养的食物结构和物价因素,可适当提高营养膳食补助标准,整合寄宿生生活补助等经费,为学生提供科学、营养、口味适合的食物,提高计划实施的实效性。建议补助标准改为每人每天8元,4元用于营养餐、2元用于奶制品、2元用于营养餐加工的整个过程,减少学校和基层的负担。

  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已有“一补”政策,即对试点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补助4元、初中生补助5元。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议各地、各校整合营养膳食补助和“一补”两项资金,统筹使用。

  妥善解决食堂后勤保障问题,严把食品安全关。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贫困山区食堂后勤保障弱,又缺乏食品检测仪器和设备,保证食品安全任重道远。

  资金拨款需要探索各级政府分担、社会力量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通过搭建桥梁、畅通渠道、引导企业及个人慈善资金参与营养改善计划。

  营养方案要因地制宜。由于各地生活水平、儿童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需要在各级农村儿童健康和营养状况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营养方案。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学生营养状况,细化午餐配比和营养搭配,保证学生营养均衡。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应建立营养师制度,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

  加强餐饮行业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培养规划 扶持力度

  目前,高等院校餐饮类专业招生受各省教育厅每年招生指标的人数限制,培养的餐饮管理和烹饪技术人才较少,高素质人才奇缺,无法满足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餐饮业专业人员成为无源之水。建议:

  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餐饮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餐饮业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餐饮紧缺的高技能型人才,加快解决餐饮业人才断档的窘境。

  国家有关部门大幅度增加餐饮高等院校单考单招指标,扩大餐饮烹饪专业招生比例,做大源头基数。如湖南湘菜学院,目前每年单招指标不到100个,难以满足湖南湘菜学院整体发展和湘菜人才的培养。

  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对餐饮院校扶持力度。餐饮院校普遍面临建设和运行费用不足的困难。国家应重点扶持一批餐饮高等院校,建议将餐饮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配餐、餐饮服务等专业的高职教育纳入国家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对餐饮类专业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和设置奖学金制度,吸引生源就读。同时,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宣传大众化餐饮连锁、品牌的企业形象,强调企业效益和个人待遇措施相结合,吸引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投身餐饮事业。

  扶持餐饮业政府应减税

  关键词:合理利润 转型方式

  餐饮业税费共有80多项,政府应该减轻餐饮行业的税费,让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另外,要保证从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国家应该根据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承担一部分,员工承担一些。在卫生问题方面,现在是多头管理。既然企业纳了税,建议财政给企业补贴一些,让企业主动送检食品。

  盲目消费时代已经过去。餐饮业应该带品牌到农村去建基地,一是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二是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这也是转型的方式之一。做餐饮,不跟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没有竞争力的。餐饮行业不能只等待政府补贴,要做符合市场需求的,比如快捷餐饮、“美丽乡村”、博物馆形式的餐饮。

  破解营养难题需立法先行

  关键词:重视改善 推进立法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不良问题仍然突出。经验表明,立法先行是美国及欧盟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营养问题的基本之道。然而,我国的营养立法工作还远未被提上日程。所以,应尽快制定《营养改善条例》。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和居民营养改善工作。如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从2012年开始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经费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提出了食物消费量目标、营养素摄入量目标和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并建议“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适时开展营养改善条例的立法工作”。

  老年人养生因人而异

  关键词:锻炼有道 药食同源

  对于养生,起居有时和适时锻炼非常重要。起居有时能保证一天的精力旺盛,而在适时锻炼方面,一些老中医每天定时练八段锦;在饮食方面,专家建议,除了饮茶外,还可以食用药食同源的保健中药材。此外,老年人还需适当食用一些富含胶质的食物,如猪蹄等。同时,专家提醒,老年人在养生中切忌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些养生经验对某些人合适,但对某些人或许就不合适。养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享到:
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