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与传统学科集成创新
由中医农业技术与方法研究所举办的“适时应势推行中医农业,助力农业农村新动能”主题座谈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农业科学、土壤学、遗传学、农业农村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企业家参与了座谈会,并就贯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时应势推行“中医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中医农业 开启农业供给侧改革特效途径
在“适时应势推行中医农业,助力农业农村新动能”主题座谈会上,中医农业技术与方法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兼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章力建研究员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动能的产生应当树立创新思维,将与农业相关的传统领域和现代科技融合,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新契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离不开前人对天地人和的探索与总结。中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转型升级、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集中在供给侧方面等问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并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意义十分重大。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的中医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将带来特效。因此,章力建提出了“适时应势推行‘中医农业’”的建议。
章力建指出,所谓“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中医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提供新的思路,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探索一条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他介绍,“中医农业”的运作机理主要有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或提取物实现农业的绿色防控,利用生物元素和其他天然元素的组合搭配达到动植物的生长调理效果以及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之间的相生相克机理促进动植物的健康生长几方面。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特别是在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和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处理药用植物提取液以增加药效等领域,及其在改善农作物和畜产品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些产品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中医农业”技术与方法在防风治沙、沙漠化防治等环境保护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章力建指出,“中医农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领域,当前需要在传承传统科学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高新科技,进行传统科技与现代科技的集成创新。加快发展“中医农业”走中国特色生态农业道路,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作出创新性贡献。
药用植物多倍体技术 “中医农业”重要发力点
中医农业技术与方法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天然药用生物研究院院长赵晓明教授表示,在国家大力发展绿色栽培、控制化学农药使用的大背景下,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制成农药及兽药、饲料和肥料,既能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又能保障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在药用植物多倍体技术的助力下,该领域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动能。
赵晓明介绍,多倍体是植物精华的主要和最高形式,表现为多倍体优势:植物植株和细胞增大、结实率下降,植株中有效成分含量增加,对外界适应和病虫害抵抗能力增强,这些优势为人类带来了产量提升、生产便捷、利用有限资源获得更多有效成分等诸多益处。
多倍体植株及优势虽然在上个世纪初就被发现,人类也已经将大约1000种植物诱变成多倍体,但其成果寥寥,这是因为已诱变成功的绝大部分植物是以种子为收获对象的粮食作物,其多倍体孕性的降低,完全抵消了种子千粒重增加的优势,因此多倍化后产量反而下降,使得多倍体在作物上的应用几乎为零。相反,药用植物除极少数物种(仅占3.88%)以种子入药外,绝大多数都是营养体(根、茎、叶、花、果实)入药,多倍化后无论产量和品质都会大幅度提高,充分发挥了多倍体优势。即使是以种子入药,多倍化后品质的改善也可抵消产量下降的缺点。中草药是中国特色,现在又发现在多倍体优势方面的独特性,如能使古老的中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工程相结合,则会如虎添翼,飞速发展。虽然前人也看到药用植物的这一特点,但没有找到高效简单的多倍体诱变技术,这一发现无法变成现实。经过20多年的深入研究,由山西天然药用生物研究院发明的多倍体诱变技术已较为成熟,能使作物的平均诱变率达到70%、成株率达95%,并且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有效。
目前,将药用植物多倍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农药领域已取得良好进展,而将该技术应用中药栽培、重要有效成分提取等领域也大有可为。将中医理念应用于农业更将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中医药文化延续等方向大展风采。由山西天然药用生物研究院创建的“中国药用植物生物工程园”在将多倍体技术用作科研的同时,还计划建设科学文化园,利用现代药用植物园的内涵,体现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丰富的种质资源库。而该研究院研究成功的“全机械化甘草黄芪栽培技术”不仅将对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起到提升作用,还可以在我国沙漠地区推广,为治沙防沙和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中国农科院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朱立志认为,农业系统就像人体经络和血液系统,环环相扣,循环往复,平衡统一,阴阳消长。人体经络和血液系统一旦运行不畅则容易出现问题,带来疾病与不适。农业也是如此。多年化肥与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得土壤、水源、作物的再生循环都开始显现不畅,“中医农业”将针对这些问题破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015年,由农业部等八个部委共同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强调全方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拼资源消耗、拼环境安全、拼生态功能的粗放经营,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中医农业”正是这“三型农业”的代表,尤其将对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带来突破性的贡献。
朱立志表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党的十八大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来的自然生态观。我们必须将这种自然生态观融入新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特别是农业这个涉及国土面积最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较大的产业。同时,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否则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农业应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以“生态保育型农业”为最高层次的“三型”农业创建之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替代常规化学农业的过程中,“中医农业”科技体系将是最能体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科技体系之一,应视为“三型”农业的关键科技领域。可以想象,“中医农业”的发展可以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抗生素等的使用,显著提高农业生态功能,有效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座谈会上,北京国立食品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医农业技术与方法研究所所长刘崇森提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一大突出问题是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长期以来,为提高产量、增加供给,很多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这虽然保证了农业生产,但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再加上工业和生活各种排污,给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和产地环境治理,采用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法势在必行。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明确了“严格源头治理”的任务,要求“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研发和推广,实施高毒、高残留农药替代行动”。作为可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推行“中医农业”将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中医农业技术与方法研究所总技师、河北抱朴中医农业集团董事长胡艳萍认为,将中草药应用于农业,中国上世纪80年代就有医学专家提出用中草药替代化学农药,比如硫磺是中药中的矿物,应用在防治白粉病是特效药,并且不会产生抗药性。将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应用在作物,通过中草药搭配代替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可以使作物保留原始纯正的滋味,这叫做“中医存性”。她说,“现在很多人都觉得食物的味道变淡了,似乎失去了以前的香味、甜味。但是抱朴集团在大量中医农业试验田实际种植过程中发现,用中草药替代化学农药和化肥种植出来的作物,能够非常好地保留原始风味和营养素,让作物恢复原本的滋味浓郁与药用性能,符合现代人对高品质食物的要求,也符合国家对农业生产‘从量到质’的调整。”目前抱朴集团已经对茶叶、油莎豆以及部分果蔬顺利完成了中医农业种植方法,并已逐步面向市场,成功迈出了中医农业产业推进的重要一步。
中国农业科学院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蔡典雄研究员等专家也参加了会议。“中医农业”议题将在今年3月举办的“中医农业高峰论坛”上开展更深层的探讨。(图为抱朴中医农业种植基地)罗晨
链接
全球生态农业市场增长迅猛 有机食品受青睐
日前,在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展(BIOFACH)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达766.42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5%,是本世纪初的5倍。
据了解,西班牙、爱尔兰、瑞典是有机食品市场增速最快的几个国家。在西班牙,有机食品行业去年同比增长了24.8%。人均有机食品消费额最高的国家是瑞士,人均每年在有机食品上支出262欧元。来自17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240万种产品构成了当今的全球有机食品行业。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面积约为5090万公顷。在BIOFACH期间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在全球农牧业中所占比重仍很小,但有机食品的生产面积近年来不断增加。
在生态农牧业生产面积方面,澳大利亚处于领先位置,而且相对于其他国家优势明显。澳大利亚的生态农牧业面积达2270万公顷,占全球生态农牧业总面积的44%。排在第二位的是阿根廷(310万公顷),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200万公顷)。然而,在生态农牧业面积在本国所占比重方面,列支敦士登(30%)、奥地利(23.3%)和瑞典(16.9%)排在前三位。
不过,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并非澳大利亚,而是印度。印度共有58.52万家此类企业,排在其后的是埃塞俄比亚(20.36万家)和墨西哥(20万家)。
在人均有机食品消费额上排在瑞士之后的是丹麦和瑞典,每年人均支出分别为191欧元和177欧元。丹麦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机食品在该国食品市场上的占比为8.4%。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有机水果和蔬菜在美国果蔬市场上的占比达10%。美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占全球整体市场的47%。在近8年里,美国农业部年均向生态农业投入3000万美元的研发和推广经费。
虽然中国拥有巨大的有机食品市场,但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小于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除了在有机食品行业增速方面处于领先位置,西班牙在生态农牧业面积方面也排名靠前,西班牙出产最多的生态食品是柑橘类水果(仅次于意大利)和橄榄油。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