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对今年1月中旬静海区独流镇制售假冒调料问题处理情况进行了通报,15个相关责任人被问责,18名嫌疑人被抓。时任两位副区长被“行政记大过”和诫勉谈话,镇党委书记和镇长被撤销党内职务和行政撤职。
独流镇造假长达十几年之久,产值过亿,这条“黑色生意经”不仅严重危害群众的饮食安全,同时也扰乱了行业的市场秩序。
一间破旧的农房、一台“原始”的机器、三两个人,这正是大部分农村“黑作坊”的真实情况。由于隐蔽性、分散性、随意性强,农村往往是制假造假必选之地。
“康帅傅”“娃恰恰”“营养抉线”无论是知晓于网络还是亲眼所见,这些备受调侃的冒牌货的确“盛行”于农村市场。梳理一下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难发现,藏身于农村的“黑工厂”“黑作坊”以及流通于农村市场的山寨食品仍然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顽疾。农村等落后地区不仅是造假者的“天堂”,同样也是伪劣食品的集散地。
我国农村地区群众法律基础、科普知识、维权意识较弱,对于微小利益更为关注。“黑作坊”“黑窝点”有利可图,这一群体往往不会考虑后果,完全受利益驱使。即便被监管部门查获,仍可借助分散性较强的特点“另起炉灶”。而山寨食品等问题食品也因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大量流入乡镇集市、农村小卖部等地方。
从监管方面而言,改革之后,从县级市场监管局到乡镇一级监管所都是以原先的工商部门为班底,对食品监管不够专业。
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定期去乡镇农贸市场并进入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食品科普宣传,包括制假售假带来的危害及法律后果;针对农村小作坊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禁黑作坊出现;加强对乡镇集市和农村商店的抽检次数,不合格食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增加乡镇一级监管部门的经费、人员、硬件等配置,同时做好对下级监督,督促乡镇执法人员事尽其责。
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和监管缺失是不争的事实,只有从思想教育和法制监管上下工夫,才能真正保障这一群体的饮食安全。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