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网 -> 生鲜 -> 正文
多家媒体发声:采后保鲜成果蔬行业发展痛点
时间:2019-04-02 16:20:54 来源:中食网

  近期,一则“世界第一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采后管理及保鲜技术课程4月26-28日在北京开课”的消息被多家行业网站和新媒体报道。

  众媒体作为果蔬行业的发声渠道,深知行业的痛点和企业发展的需求点,而采后管理及保鲜技术课程将这两点完美融合,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为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实用、适用的采后管理方法借鉴,“减少损耗、增加利润”简单粗暴的课程方向,更是深受行业认可。

  采后管理及保鲜技术课程并非第一次在京授课,作为世界顶尖的采后管理课程,往届学员皆是企业决策层和技术研发人员,往期学员的高度评价让本次“采后管理及保鲜技术4.0”课程在行业内备受瞩目。

  “认清差距,做出改变”

  国内生鲜行业竞争激烈,格局始终未定,再加之国外进口冲击不断,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我国果蔬企业内忧外患,行业对于能够为当前局势提供助力的消息也就更加敏感。

  农产品进出口,运输时间动辄一个月以上,长时间的运输工作,为贮藏、保鲜带来极大的挑战,但国外农产品进口中国,经过长途跋涉后,仍能保证产品品质,在市场上轻而易举的打败本土水果。

  以智利车厘子为例,从智利运往中国需要经过30—40天的海运,再加上在货架期上的时间,无论是口感还是甜度仍然十分可口。

  而中国大樱桃甚至达不到该标准的三分之一,市场被“进口品种”抢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货架期5天vs20天的蓝莓,保鲜时长的差异,反馈到市场上可能就是一倍的售价差异。

  究其原因,还是国外先进的采后管理及保鲜技术占据优势,但在中国,采后领域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据相关数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能够控制在5%以下,而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采后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超高的损失率下带来的是相比国外企业巨大的利润差异。

  在我国,大型果蔬企业可能不愁销路,但在运输中难免遇到损耗,难以保证质量如一,影响了售价。

  而中小型果蔬企业则销路不稳,产品偶尔还会面临滞销问题,贮藏、保鲜更是成为重中之重。稳定供应更是整个行业对一家企业的评价标准,能够延长产品保鲜时间,才有更大的机会抓住市场。

  瓦大的采后管理及保鲜课程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是保鲜方法,更是一套全产业链视野下的完整采后管理体系,帮助生鲜企业构建一套能够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管理方案,对于整个行业提高对保鲜管理的认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具备不容忽视的意义。

分享到:
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