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食醋是仅次于酱油的第二大类调味品。数据显示,作为调味品行业中的传统细分品类,总产量10万吨以上的食醋企业仅有4家,总产量1万—5万吨的企业有22家,行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同质化严重、进入门槛低等诸多困扰。在消费者日益改变生活习惯的今天,餐饮行业的火爆等多重因素驱使下,我国食醋产业或许将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
食醋行业多而不强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市场,区域属性成为调味品行业的典型特征,这在食醋行业尤为明显。目前,整个食醋行业形成了以四大名醋(江苏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醋、福建永春老醋)为主和地方区域品牌割据一方的市场格局。
山西证券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生产食醋企业共计6000余家,2018年产量已接近500万吨。而在6000多家醋企中,品牌企业产量仅占30%,其他作坊式小企业产量占70%。2018《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50强/100强》显示,总产量10万吨以上的食醋企业仅有4家,占总数的11%;总产量在5万—10万吨的食醋企业有3家,占总数的8%;总产量在1万—5万吨的企业有22家,占总数的61%;总产量在1万吨以下的企业有7家,占总数的20%。由此不难看出,虽然整个食醋行业企业众多,但真正称得上是大企业的寥寥无几。
恒顺醋业是国内食醋企业龙头之一,也是A股市场唯一一家以食醋为主业的调味品上市企业。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张,恒顺醋业的产能已经达到32.5吨,紧随其后的是紫林醋业和山西水塔,产量约为18.3万吨和15.7万吨。
目前,国内食醋行业前五名分别为:恒顺醋业、紫林醋业、山西水塔、海天味业和四川保宁。但这5家企业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也仅占整个行业的16%左右。其中,最大的恒顺醋业市场份额仅为6.5%。
值得一提的是,恒顺也是通过不断并购扩张才奠定了今天的局面。2000年,镇江当时最大的两家醋企——恒顺与恒丰实现了强强联合,并购重组;2001年,恒顺股票上市,成为我国食醋行业首家上市公司;2002年,恒顺在苏北沭阳新建万吨项目,还控股了山西第三大制醋企业,成立了山西老陈醋公司;在徐州、安徽、重庆等地设立调味品公司,并西进新疆。
目前,恒顺醋业也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食醋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便如此,根据恒顺醋业的2019年中报,其营业收入8.81亿元,同比增长9.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15.28%。无论从营收和净利看,都算不上一家大规模公司。
业外品牌介入食醋市场
在食醋行业,除了像恒顺醋业这样的传统型企业之外,越来越多的业外品牌开始关注食醋这一细分领域。这不仅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更给市场未来格局增添了不确定性。
作为酱油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在海天味业酱油营收过百亿之后,称其酱油生产已触达“天花板”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今的海天早已不再单纯依靠酱油为主营业务,其调味酱、蚝油表现强劲。此外海天味业对食醋这一领域也是虎视眈眈。
2017年,海天味业以4027万元收购了同样位于恒顺大本营——江苏镇江的丹和醋业有限公司70%的股权,正式进军食醋业。在收购次年,海天成功跻身食醋市场前五名。从2019年上半年数据来看,丹和在被海天收购后连续保持30%以上的业绩增速,势头很猛。
除此之外,另一家尚未进入资本市场的调味品巨头李锦记,在走过13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于2018年7月1日正式进入食醋行业,相继推出了米醋、香醋、陈醋和甜醋等多种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李锦记推出的食醋定位高端,每瓶售价超过10元。
对于李锦记进军食醋行业,业内人士分析,李锦记推出固态发酵工艺和德国液态发酵工艺生产的酿造食醋,对于食醋行业将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作为西南调味品行业新军,千禾味业也在8月30日发布公告称,收购镇江恒康酱醋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此时距离其初次披露收购意向还不到3个月,这笔1.5亿元的交易看似光速完成,实则策划已久。
不难看出,千禾味业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就不再满足于屈居西南一隅。此番收购恒康酱醋,大有抄恒顺醋业后路的意思。很显然,千禾味业看重的,不仅是恒康酱醋的产能,更重要的是后者在华东地区的优势渠道,将帮助其加速全国化进程。
当然,食醋行业的新军远不止上述3家企业,还有长寿花等。雀巢旗下太太乐近期也推出了酱油产品,谁能保证它未来不会进军食醋行业呢?
海天、李锦记、千禾、长寿花这些企业无论从品牌、渠道还是资金实力等来考量,都远超大部分食醋企业。传统食醋企业如不加强自身竞争力,未来有可能被超越甚至取代。
行业整合进一步加快
行业集中度普遍不高是调味品行业的共性,但在消费格局生变和新的行业标准出台之后,食醋行业的整合步伐也将加快,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目前,市场上的食醋产品结构单一,各大品牌产品之间差异并不明显。虽然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从产品形态来看,并没有太大的改观。
近年来兴起的“懒人”经济也推动了新型调味料的发展,比如以食醋为主要原料的“糖醋排骨酱”等复合调味料增幅明显,此类产品的主要特点就是满足了消费者对醋产品使用的便捷性要求,因此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高端醋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思界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高端醋市场专题研究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高端醋产品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价位一般在每瓶20元以上。当下大众消费的主流食醋产品价格还普遍在10元以下,部分中端产品在10—20元之间。
从上述两个方面看,一些家庭作坊及中小企业显然没有这样的加工能力和品牌力,渠道自然也无从谈起,这类企业面临的要么是被市场所淘汰,要么被兼并收购。要想突围,势必需要下一番苦功。
行业标准的变化也加速了这些家庭作坊和小企业的消亡进程。去年6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GB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和GB2719—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醋》,分别代替GB2717—2003《酱油卫生标准》和GB2719—2003《食醋卫生标准》。与原标准相比,这两项新标准仅适用于传统酿造工艺生产的酱油和食醋,不再适用于采用配制工艺生产的酱油和食醋。对采用配制工艺生产的酱油、食醋,今后将按照复合调味料管理。
通俗的说,就是随着新标准的实施,只有采用发酵工艺的才能冠名“酱油”或“食醋”,采用调配工艺生产的不允许称“酱油”或“食醋”,只能叫“复合调味料”。
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加强,一些家庭作坊和小企业很难达标,被依法取缔和关闭的不在少数,这也从源头堵住了一些劣质产品进军市场的通道。
(食评方)
编后
在我国,食醋是仅次于酱油的调味品。但一直以来食醋行业的发展仅限于几个龙头品牌,再辅以一些地方区域品牌,整体规模不大。近年来,随着龙头企业的加速扩张,其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食醋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着调味品的龙头企业将目光转向食醋领域,其中海天味业、李锦记和千禾味业表现比较抢眼,太太乐也在近期推出了酱油产品,是否推出食醋产品暂时未知。而国家层面则在去年6月发布了食醋行业新标准,对食醋制作工艺进行全新定义。
可以预见,随着龙头企业的扩张、强势品牌的渗入以及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劣质产品将被市场淘汰,小企业将面临吞并,大品牌的产品将更加多样。未来行业将更大更强,但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对于有志于食醋领域的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食醋企业前途光明,不仅要站稳脚根,而且还要练好“内功”,才能做好跨界发展。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