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网 -> 新闻 -> 正文
2020年全国第8个全民科学补硒日 |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硒”望
时间:2020-05-18 14:28:19 来源:中食网

  2020年5月17日是全国第8个全民科学补硒日,当天中国“科学补硒·健康生活”公益科普宣讲活动六周年庆典在湖北恩施隆重举办。活动组委会为支持全民科学补硒发布了亿万红包公益支持政策,期间同步举办了健康中国·我行动暨科学补硒公益全球巡讲启动仪式,并发起了为湖北加油为恩施助力的特别公益行动。

  在科学补硒·健康生活六周年庆典期间,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全国硒产业技术与健康中国创新平台联盟理事长、恩施德源集团-武汉轻工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程水源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硒”望”的全民倡议。

  图片:2015年,程水源教授出席中国“科学补硒健康生活”公益宣传活动广西地区年度颁奖大会

  2005年,全国补硒工作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并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全民补硒,刻不容缓。由此,我国掀起了一场科学补硒热潮。正是缘于硒的普遍缺乏性、极其重要性、健康关联性、产业叠加性,全国硒产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发展态势一片大好。尤其是富硒地区,更是利用资源禀赋,以“硒+X”模式为主导,聚力构建“三产融合”和全产业链新气象。

  硒元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硒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诸多重要作用。硒能抗癌、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拮抗有害重金属,人体缺硒易引发铅、砷、镉等重金属中毒症状;硒能调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与利用;硒能调节蛋白质合成、增强生殖功能。陈君石院士等中外科学家早已证实,硒是唯一的与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的营养素。正逢新冠肺炎肆虐全球,4月9 日,顶级权威杂志自然(Nature)报道中国科学家蒋华良院士等人的研究成果,即体外实验表明: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依布硒啉10nM时显示强大的抗新冠病毒作用。

  据统计,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中国是世界上缺硒最严重的地区,缺硒的省份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我国有约7亿人生活在低硒带。硒摄入量不足使人们长期处于隐性饥饿状态,严重缺乏将导致大节骨病、克山病等。我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定量补硒,攻克了严重缺硒引发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我国制定的居民膳食硒元素摄入量参考标准已在国际上获得公认,被多个组织FAO/WHO/IAEA采用。

  图片:程水源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硒学科系列教材《硒学导论》及《硒之科普——标准用语与权威发布》

  “三产融合”推进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硒可游离于载体单独发挥出效益,也可独立成为产业。在“硒+X”模式主导下,硒产业可实现“三产融合”,体现为“硒+种养业”为第一产业,“硒+农产品加工业”为第二产业,“硒+服务业、旅游业”为第三产业。这种全产业链特性及贯穿一二三产业的叠加融合性让硒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渠道,健康中国战略的有益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新动能。目前硒产业全口径统计产值不到2000亿,鉴于此,只有硒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提升科技支撑,提高产品价值,发挥更大的营养健康功效,硒产业才能真正地与大健康产业相结合,释放出万亿产业价值。

  硒产业体系多维度构建

  硒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硒产业体系的多维度构建需要科学补硒、精准补硒、个性化补硒。中国营养协会建议人均每天摄入量为60-250微克,最高达到400微克。

  硒产业体系的多维度构建需要打造硒标准化体系。我国各富硒地区正在积极构建地方性硒标准化体系的基本框架、分类及相关技术法律法规,以及涉硒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但国家层面上的统一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加强。

  硒产业体系的多维度构建还需要提升硒品牌价值。在保持以地域资源为卖点的区域公有品牌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培养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公有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并把三者有机结合、效应叠加、质量升华,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硒品牌,使其产生品牌溢价。

  硒产业体系的多维度构建更需要挖掘硒文化内涵。现阶段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产业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贸易的主导产业,因而以健康要素为核心的硒文化价值必将对产品、品牌乃至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硒元素以其营养功效、健康底色、“三产融合”属性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圆上新“硒”望梦!

分享到:
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