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业扩产过快 跟不上市场节拍
在停产半年后,濒临破产的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玉米提炼企业——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成)被吉林省政府接管了。
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去年10月的股东特别大会上宣布,其通过发行总价15亿元人民币的股份及可换股债券,将集团的控股权益,转予吉林省政府持有的重点国有企业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吉林农产基金)。同时吉林农产基金亦有条件同意认购集团的可换股债券。在悉数转换为集团股份后,吉林农产基金将持有大成的已扩大后股份约70.66%。由此,大成的东家成了吉林省政府。
经营走入误区
赖氨酸主业扩产过快
吉林是中国头号玉米大省,过去10年里,吉林省政府鼓励把玉米加工成饲料、淀粉、玉米糖浆和生物燃料的企业快速发展,以便为该省以农村为主的经济创建一个工业基础。
而大成是吉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1996年创办,2001年3月在香港上市。该公司年玉米加工能力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位,赖氨酸产能为全球第一,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液态葡萄糖生产企业,年产规模约120万吨。
过去10年间,这家公司从一个淀粉加工厂发展成一家巨型玉米深加工企业。但短短两年内,它又迅速下滑,走入亏损、停产境地。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大成近年来自身在经营上走入误区是致使其步入了亏损、停产境况的主要原因。
在大成的业务中,氨基酸业务占比达到40%以上,而赖氨酸又是重中之重。但是,赖氨酸主业扩产过快,被认为是大成经营上的重大失误。
原料成本过高
拖累中国玉米深加工企业
此外,原料成本过高被认为拖累了中国玉米深加工企业。大成生化最终停产重组,与东北地区高企的玉米价格和断崖式下挫的玉米淀粉价格不无关系。
“2008年政府开始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启动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自此临储收购地区的玉米价格节节攀升,直接推高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水平。”中国玉米网总裁冯利臣介绍说。
冯利臣认为,大成生化停产重组实际上是国内玉米临储收购的后遗症之一。一方面是国储不断增加的玉米库存,另一方面是玉米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以及贸易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此前大成在其中期报告中称,因国家规定的玉米价格居高不下,而赖氨酸销售价格大幅下跌,该公司已暂停生产这种猪和鸡饲料添加剂。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大成的停产是“中国人为抬高玉米价格的政策的又一个意外后果”。中国出台了最低价格政策,目的在于维持农民的稳定收入,确保即便玉米价格下跌农民也会种植玉米,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抬的中国玉米价格导致市场扭曲,造成国家储备膨胀,同时让玉米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以及其他对农村经济起到支柱作用的民营农企不复盈利。
而这家玉米深加工巨头企业并没能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并做出调整,反而越陷越深。
“断崖式下跌的玉米淀粉价格,成为压垮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风险控制部总经理助理朱勇生说,自2015年5月份以来,随着国内玉米现货价格的走低,玉米淀粉市场价格开始呈现跳水式下跌,从最高的3100元/吨跌至目前的不到2000元/吨,降幅超过30%。本就亏损严重的东北地区玉米淀粉生产企业难以承受短期内如此剧烈的价格下滑冲击。
作为长春地区玉米收购的主力军,不少农民都愿意将自己全年的玉米卖给大成。然而,据多家媒体报道,大成2013年底至今总计拖欠农民粮款达人民币8000万元。同时,由于生产运营资金基本断流,四大银行(工、农、中、建)停止了新增贷款,大成被迫在2015年3月11日向长春市政府正式提交了停产报告。
不过,国内玉米市场扭曲的定价体系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2015/2016年度伊始,东北产区玉米临储收购价格降至2000元/吨,较上年度平均降幅在10%左右。
玉米淀粉产能“北退南进”
华北地区逐渐崛起
据了解,除了大成生化外,中粮吉林工厂也已停产,国内玉米淀粉产业正在出现“北退南进”格局。
玉米价格和副产品价格直接决定了淀粉成本。首先从玉米价格上来看,目前淀粉产业华北占较大优势,多采用华北地区玉米生产,华北地区玉米价格自2015年12月初以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至今已降200元/吨左右,也就是说淀粉加工成本直降200元/吨。
当前华北地区玉米淀粉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5%左右,东北地区占比减少至35%左右,其他地区占比约10%。国内玉米淀粉定价中心全面转向华北地区,诸城兴贸、中粮和金玉米已占据国内玉米淀粉产量前三甲,山东地区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逐渐成为国内淀粉定价的标杆。
经济增长放缓
政府不会放任地方龙头企业倒闭
大成被吉林省政府接管,也反映了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中国政府不会放任地方龙头企业倒闭的态度。
“债台高筑的公司在地方层面有带来连锁反应的风险。在地方政府决定是否救助陷入困境的企业时,他们会考虑行业的未来前景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黄卫平表示。
从钢铁到太阳能,省级政府已介入多个行业拯救企业。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这种做法避免了潜在的违约,但加剧了人们对于中国各银行所持债务质量以及不能盈利的企业拖累经济的担忧。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