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网 -> 访谈 -> 正文
高麟溢:米寿茶人爱茶心
时间:2016-02-26 11:40:28 来源:人民政协网

  第一次听别人提到高麟溢,记者便对这位老人家肃然起敬。2005年,上海吴觉农纪念馆筹备在即,不少茶人主动捐资捐物,远在北京的高老为了汇款,更是以古稀之龄在银行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队……

  2016年,茶学家、农业部原农业局副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副理事长高麟溢进入米寿之年,88岁的他,依然怀揣一颗拳拳爱茶心,只要茶行业需要,他就会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高麟溢

  一句开题话几番茶人情

  “我这一生比较知足,国家对我的培养付出很多,但我对国家的贡献却很少。”采访伊始,高麟溢的一句话,瞬间打动了记者的心。

  对于高老来说,对茶的感情仿佛是与生俱来。1928年,他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罗东乡木桥村的茶叶世家。“我的爷爷、爸爸都是茶商,爷爷更是被送外号‘十里香’。”高麟溢笑着说,“爷爷常到上海、天津、香港做生意,一次在轮船上泡茶,茶香四溢,引来船上诸多乘客围观、品茶。一款茶来自哪儿,是什么品种,他都能品出来。”耳濡目染地,高麟溢自小也爱喝茶,每次放假回家,常往茶山、茶厂里跑,边看边学,跟着采茶、加工茶,成了家里的小帮手。家乡出产的乌牛早茶的茶香,更是深深刻在他的生命中。

  他清楚地记得,乌牛早茶特殊的采摘方式:这里没有“温柔”的采茶仙子,统统是“彪悍”的采茶汉子;这里没有化肥,都是用割掉的稻草做有机肥……

  “按照当时传统的采摘方法,不是直接采摘叶子,而要将茶树枝干割断后带回去采,被称为‘台刈’。我们俗称‘三年两头刈’,隔一年割一次茶树,保证第二年茶树长得好。所以我们这里的女人们不用上山做农活,种茶、割茶树都是男人的事儿。”

  高麟溢坦言,从大学开始,到走上工作岗位,乌牛早茶时刻牵绊着他的心,只要有研究方向或是发展心得,他都会倾囊相授。那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当年只走出两个大学生,其中一个就是高麟溢———家庭对教育的格外重视,促成他一举考上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也促成了他与茶一生的缘分。

  “绿改红”浪潮的“实践课”

  “绿改红”浪潮是新中国成立后茶产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从大学到工作,一段时期内,高麟溢为此不断奔波。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抵消前苏联的部分借款,按照对方的要求,我们须向对方出口茶叶,主要是红茶。由此,我国茶叶生产开始大规模‘绿改红’。”1951年3月份,浙江绍兴成为第一批绿茶改红茶示范区,正在复旦大学就学的高麟溢,不仅被派到绍兴学习,还到乡村推广技术和方法。23岁的他从绍兴出发,坐车、步行,一路翻山越岭,最后抵达嵊县(今浙江嵊州)的北山区。在那里,他组织培训班,建立初制所,传递烘焙、发酵的知识,为茶农带去直接的帮助。

  到了华东农林部工作后,他又到皖北金寨县参与红茶改制工作。彼时经验日益丰富的他干得更加顺手和出众,不仅为当地筹建了红茶初制所,还借此制定采制操作规程传授技术。这位远道而来的年轻小伙子,得到了当地茶农的热烈欢迎。

  当时,在红茶的发展领域,前苏联也派来专家多次来华指导、交流。高麟溢又赶上了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次是他参加中苏茶叶考察组,跟着考察了浙江、安徽、福建三省十多个县,参与收集、整理、编写考察资料和总结工作。还有一次,是陪同两位前苏联专家在安徽祁门茶厂指导祁门红茶初制示范试验。

  提起当时前苏联专家掌握的先进技术,高麟溢依然记忆犹新,他们提出的“茶树条栽密植”、“定型修剪技术”等专业的茶叶术语,在60多年后的今天,还是可以毫不含糊地讲出来。后来,高麟溢参与编写了《苏联专家红茶试验示范小结》。正是这样的经历,加深了高麟溢对于茶叶机械化的关注,成为了日后在地方推动机械制茶理念的实践来源。

  一本手册,一段历史

  在采访中,高麟溢搬出了一摞厚厚的工作笔记。由于年代久远,本子多数都已泛黄,有的纸张甚至散了架,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手写了大量的数字和文字:收了多少茶叶,价格多高多低,茶园的面积多少,产量多少……这哪里是工作册子啊,简直是珍贵的茶产业发展历史记录!

  在老人家的心里,这些数字和文字也是历历在目,提到哪年茶业界发生了哪些大事,高麟溢如数家珍。

  “我到农业部工作以后,一直就是和数字打交道。1957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494万亩,总产量是232.2万吨,这些都得益于1954年的一次重要会议。”高麟溢所指的那次会议,就是全国茶叶会议,那一次,恢复荒芜茶园被提上议程。

  “这次会议是由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三部委联合召开的。我当时刚被调到国家农业部工作,就参与筹备和总结这次会议。”高麟溢说,会议上通过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恢复荒芜茶园,有计划地在山区丘陵开辟新茶园”的茶叶生产方针,这对当时的茶叶发展仿佛打了一剂“强心剂”,整个国家的茶叶发展日益蒸蒸日上。

  “还有个重要的口号是‘5万担’。”高麟溢笑着说,那是1974年,我国确定了100个年产5万担茶叶基地县的规划工作。

  在会上参与组织工作后,高麟溢马不停蹄地对浙江、安徽等产茶区进行考察和统计。在安徽休宁县,他有了惊喜的发现。

  “我发现,休宁通过3年时间已经实现了5万担的目标,这在全国是多么成功的一个典型啊!我立刻汇报给部委,他们非常重视,没过多久,就把全国年产5万担县经验交流会开在了那里。”正是这样的典型树立,为全国产区的发展鼓了劲儿。到了1976年,全国年产万担县已有117个,其中年产5万担的县由6个增至18个。

  重品种,抓质量

  1981年,高麟溢担任国家农业部经济作物局副局长、农业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主任,3年后,他又担任农业部农业局副局长。所有的这些职务,不仅不离茶,更让他能施展拳脚,多干实事。

  对茶树品种资源的普查与保护,就是他干的一件大实事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高麟溢就敏锐地发现了茶树品种资源的宝贵之处。他不仅主持拟定了《全国茶树良种审定暂行办法》,而且布置各地进行茶树品种的全面普查,为中国茶树资源绘出了一张珍贵的历史“地图”。截至1984年,仅云南省就征集400多份材料,4000多份标本,300多个品种,发现178处野生茶树。

  茶叶质量更是高麟溢关心的重中之重。1985年和1989年,他分别主持两次大型的名优茶评比,第一次评出全国名茶11个,第二次评出26个。“发展名优特茶,不仅促进当地打造地方品牌,同时,也能整体提升茶叶的质量水平。”高麟溢语重心长地说。

  甘做茶行业的“螺丝钉”

  1988年离休后的高麟溢,依然忙碌。他不仅筹建和主持了“茶人之家”,又联合老茶人,组建了“当代茶圣———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长。

  只要身子骨硬朗,有茶乡需要评审、考察,他更是会满怀热情地前往。他实际参与了全国20多个县的“中国特产之乡”的实地考察和评审活动。将毕生所学交给当地的茶农,为茶叶发展出谋划策,依然是他步入老年后的一件乐事。

  在本周刚刚组织的丙申读书茶会上,众多新老茶人在会上畅所欲言,讲生产提出口,88岁的高麟溢侧耳听、认真讲,更是整整坐了3个小时没有离席。在场的参会人员都为这种精神感动。

  他说,愿做茶行业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他,他便全力以赴地进行实践和努力。

  “我就是希望继续为普及茶叶知识,弘扬茶文化,推动茶叶经济和富裕茶农多作一点贡献。”高麟溢说。

  老茶人名片

  高麟溢,茶学家,农业部原农业局副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全国茶叶生产管理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参与国家一系列茶叶生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对我国茶叶基地建设、良种推广、新产品开发等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分享到:
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