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食网 -> 会展 -> 正文
氨气减排刻不容缓
时间:2019-11-04 16:51:15 来源:中国食品报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的第24期“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之“气候、环境与生活”专题沙龙日前在北京举办。沙龙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月鹏提出,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氨气可能没有人们过去想象中的多。

  潘月鹏以《聊聊氨在重霾污染里担任的角色》为主题,介绍了空气中氨气的浓度上升带来的危害和产生原因。他提到,1909年,德国科学家哈伯第一次用空气合成了氮肥,使人类摆脱了依赖天然氮肥进行农业生产的局面。人造氮肥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也让人口的大量增长具备了条件。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规模化,含氮化肥的大量投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土壤退化、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大气污染等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科学家甚至提出,从农田挥发出的氨气进入空气,与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反应产生颗粒物,是导致我国雾霾加剧的关键过程。

  潘月鹏团队通过在重污染期间对大气氮同位素源解析发现,我国城市观测到的高浓度氨气与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有关,而区域农业源的“贡献”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其团队的观测结果显示,在空气质量较佳的天气情况下,空气中的氨源主要来自农业源的区域传输;而在空气质量不佳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氨源就非常复杂,局地的燃煤过程、机动车的排放、电厂氨逃逸是主要贡献者,农业源的比重下降。

  潘月鹏认为,未来需要更多关注“非农业源”氨气排放,控氨减排也刻不容缓。在空气中氨气来源不明的同时,还存在着氨气去向不清的问题,如果一刀切地过度治理恐会加重南方酸雨现象等负面效应,氨气的治理策略仍需要系统的评估。总体来说,涉氨行业的排放控制与综合治理将成为再现青山绿水蓝天的重要措施之一。(于乐)

分享到:
中食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食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食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2427031969 邮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