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6年行业面临产业下滑、产能过剩、食品安全与环保“三大压力”时,作为食品领域的专业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又在做怎样的思考和定位,以期让食品产业走得更稳健、长远?
1月20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6年组织工作建设会议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个分支机构以及19个地方食品学会的相关负责人,对各自在2015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介绍了2016年计划。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会上指出,在未来5年,学会将依托于政府、媒体、科研机构、企业四大服务对象,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优势和影响力,借助地方、专业学会,更好地促进科技与行业的对接。
思考——
未来发展在于科学的前瞻视角和务实工作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谈到,2016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食品工业的“爬坡年”。孟素荷用三个“前所未有”形象地描述了行业所面临的三大压力:食品行业增速下滑,企业转型的压力,前所未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之大,前所未有;食品安全与环保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她认为,这三大压力,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孟素荷特别谈到,在原料污染方面,本底带入不容忽视。同时,舆情方面虽日趋好转,但仍十分脆弱。而环保与节能,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
在如此困境中,学会如何定位?对于自身的定位,学会早在2012年就已设定基本框架。孟素荷介绍,学会对应于政府、媒体或新闻工作者、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企业与行业四大对象。其中,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构成学会基础之一,企业与行业构成学会基础之二。在2012-2015年的实践中,学会在上述框架的前提上,完成了突围:借助自身在行业内的声誉和影响,为媒体与新闻工作者提供科学的传播内容,从而间接对消费者产生重要影响力。“在未来5年,将依托于此,借助地方、专业学会,更好地促进科技与行业的对接。”孟素荷表示。
孟素荷说:“有容乃大,发挥每个人的正能量——是学会在工作中最大的体会。”她的体会是,学会最重要的成长是形成了一个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团队。孟素荷认为,学会的工作价值在于:做企业和行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做政府急需,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做对别人有利的事,如科企合作、学生竞赛、科技奖,在服务中产生价值。
孟素荷指出,学会的价值来源于自身对食品行业的敬畏和真诚的、独具科技优势的服务。2016年,地方学会应多参与决策与战略咨询,加大科技界话语权,提出政策建议。二级分会需凝练和破解制约行业发展与安全的技术问题,支持企业创新,沟通科企对接的平台。
她强调,在食品安全领域,需培育自身的科普阵地,各地方专业分会的科普图书应按专业划分,形成系列,争取进入科协系统的科普计划。专业分会尤应关注新媒体的动向,用自身的专业力量破解伪科学,帮助企业发展。
支撑——
地方学会、分会形成优势互补加大科企对接
此次组织工作建设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邵薇以“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行业及地方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8个分支机构以及19个地方食品学会负责人就各自2015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规划。
地方学会——工作因领导人思路和区域需求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广东地方学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行业形成有效的支持。四川地方学会从白酒到泡菜的区域优势产品的技术跟踪;福建地方学会站在海峡两岸食品科技交流的前沿,在地方传统食品,如茶叶、沙县小吃等的标准化中,强化科技与企业对接,政府对学会的投入加大。上海地方学会在理事会成员深入交流中深化对上海食品工业的理解。湖北省食品学会则另辟蹊径,注重食品环境学。